教练点评:从对抗到同盟,一场关于成长的"双赢战役"。
各位家长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教练李老师。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16岁的晓峰(化名)如何从"网瘾少年"蜕变成职高计算机专业准新生。这个案例最打动我的,不是孩子戒除网瘾的结果,而是整个家庭学会"用合作代替对抗"的觉醒过程。
一、当"敌人"不是游戏,而是亲子沟通的鸿沟
初次见到晓峰时,这个男孩戴着厚厚的黑框眼镜,全程拒绝眼神交流。父母红着眼眶掏出被摔碎的手机:"李老师,只要他能回学校,我们什么代价都愿意付。"但当我单独与孩子沟通时,却听到这样的话:"他们只想控制我,根本不在乎我开不开心。"
这种"对抗式沟通"在网瘾家庭中非常典型:父母把游戏视为洪水猛兽,孩子则把游戏当作逃避压力的盾牌。晓峰的轻度抑郁诊断书,其实是长期亲子关系失衡的警报。
二、破局关键:把"戒网瘾"变成"建关系"
我们团队制定了分阶段的干预方案:
父母先"戒瘾":要求父母暂停说教,先完成亲和关系课程学习。当妈妈第一次用"妈妈注意到你最近通关速度变快了"代替"你又打游戏",晓峰惊讶的表情让我记忆犹新。
公约不是枷锁,而是安全绳:通过4次陪练制定的《家庭网络公约》包含很多双向条款,比如"父母每日手机陪伴时间≤2小时"。这份共同签署的文件,成了重建信任的起点。
从虚拟成就感到真实价值感:当发现晓峰喜欢研究游戏机制时,我们引导他尝试Scratch编程。第12周他在体验营做出的"抗疫小游戏",让父母第一次为他的游戏才能鼓掌。
三、真正的蜕变:全家共同成长
晓峰父亲在结营时说的那句话,道出了本质:"以前我们像在和孩子拔河,现在终于学会朝同一个方向使劲了。"当父母不再把游戏当作假想敌,孩子反而能理性安排游戏时间;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就会主动思考未来。
这个案例给我们三点启示:
网络问题往往是亲子关系的"替罪羊"
改变需要家长比孩子更早迈出第一步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而不是被改造
现在的晓峰正在准备职高的Python课程,而他的父母也成了家长互助群的志愿者。这个故事没有"戒除网瘾"的奇迹,只有普通家庭用正确方法一步步走出来的扎实足迹。如果您也在经历类似困扰,记住:当全家的力气都往一处使时,没有什么是不能转变的。
——家庭教育指导师 李老师
于闻心教育2024年度典型案例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