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
家庭教育从存在状态看,需由内隐回归外显;从传递方向看,需由单向度转向双向度;从内容和宗旨来看,需由科学化转为综合化;从教育对象看,需由侧重培养儿童转为兼顾家长;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关系看,需由割裂向综合统一转化。
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学校和社会支持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和家长的主体作用,有力发挥学校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形成“家校社”三方联动机制,推动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家庭教育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继承性特点,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家庭教育需要在根植于历史土壤的同时,根据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嬗变而不断调整。准确把握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内涵,了解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破解家庭教育的难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家庭教育的时代内涵。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持久的一种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经历了“唯家庭教育是教”的发展第一阶段,进入农业社会又经历了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第二阶段,在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甚至“唯学校教育是教”的家庭教育发展第三阶段,未来需要进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发展、共建共育的第四阶段,即家庭教育现代化阶段。
《辞海》中对家庭教育的释义为:“父母或其他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新的历史时期,家庭教育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从教育存在状态来看,需要由内隐回归外显。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成为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
家庭把教育的权利让渡给学校,家庭教育责任被淡化、功能被弱化,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逐渐进入内隐的状态。新时期家庭教育需要回归外显状态,从而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从教育信息传递方向来看,需要由单向度向双向度转化。
传统的家庭教育强调长辈对晚辈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诸如家庭教育资本理论认为,家长可以向子女传承的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当今社会,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要求长辈必须虚心向晚辈学习,才能快速高效掌握和利用这些新技术知识。
从教育内容及其宗旨来看,需要由学科化向综合性转化。一项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教育内容分为分数与道德两个部分,而美国家庭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儿童语言、认知、情感、体力、社交技能等能力的和谐发展。
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于家庭而言,“双减”背后的教育逻辑是要看清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方向,不再只盯着“分数”,而是对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补短板强弱项,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内容及其宗旨,需要由学科化向综合性转化。从教育对象来看,由侧重培养儿童到兼顾家长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全面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因此,家庭教育需要兼顾儿童与家长双方面的发展。
从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关系来看,需要由割裂向综合统一转化。目前,对于家庭教育的看法存在一种悖论,虽然承认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并编写了大量著作与教材。但是,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施教者不必经过专门的训练。家庭教育也被认为是个体日常经验的传承,是对日常生活细枝末节的描述,它既包括个体的经历和感悟,也包括在生活中习得的不言自明、不问自晓的常识性存在。
这种观点制约了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影响了国民基本素质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因此,家庭教育必须实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综合统一,以家庭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总之,新时期家庭教育是以家庭成员共同的全面综合成长为宗旨,以家庭成员之间双向互动为路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高度统一的一种显性的教育影响和活动形态。
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家庭教育是关联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导向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及时根据现实问题制定有关法规政策,为家庭教育提供方向指导。《家庭教育促进法》发布后,落实是关键。
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力量,面向社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对《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家庭教育实施、促进、干预与法律责任等,加强宣传、培训、考核、监管,指导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规范家庭教育服务,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水平发展。
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传承家风凝练家训,立德立言教育后人。家风《辞海》释义:“家风,犹门风。指一家的传统作风、风尚”。家训《辞海》(增补本)释义:“教导子孙为人处世的道理”。
家风家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家风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家长要在学、思、悟、行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家庭与家族的发展史、奋斗史,凝练生成独特的家风家训,时刻警示儿童为人处世,让儿童在获得物质与经济支持的同时,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调整过高教育期望,优化教育生态系统。“教育期望”是指学生或其家庭监护人对其未来获得最高教育水平的预期愿望。目前,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家长过高的教育期望。家庭的教育期望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基础、家庭文化资本、学校资源环境、家庭的人口结构变化等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心理特征、个性差异、人际互动等个体因素,家庭教育期望应趋于适度和分化。
家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现实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等内外因素,以个性化和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导向,提出合理可行的教育期望,缓解家长自身的焦虑情绪,助力子女健康成长。
平衡家庭关系,建设和谐家庭。家庭关系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方式和互助方式,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儿童和社会联结的基础。夫妻之间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明确各自角色定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对子女的教育活动。
此外,必须要逐渐重视子女对家庭的反哺作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作用和贡献,培养家庭责任感,主动参与家庭建设,获得健康成长。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家庭教育中家长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
家长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修心修德,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还要掌握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与利弊及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第五,提高家长沟通能力,促进家庭教育实效化。